必须说明的是,我决不是反对科学认识、科学理性。
因为它们也是有尊严的。另一方面,人为天地立心。
但其真正实现则在人心之仁。当人类的生存方式、思维方式发生转变之后,科学理性的方法就能成为当代生态学的最重要的方法。如果把这一点讲清楚了,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就讲清楚了。这样的情感不但不与理性对立,而且与理性是合一的,故称之为情理。人类靠上帝的恩宠和赎救而获得善。
天地以生物为心或天地生物之心,只表明自然界是有价值意义的,可称之为价值本体。善恶问题的提出,说明人是需要善的,人要过一种好的生活,所以不能取消。孔子对自然界充满了敬意,深切地体验到自然界的生命意义,自然界的神性不在别处,就在生命创造本身。
习是讲环境、习染之重要,强调学习、实践之重要作用。但是一定要一贯,就是要上达于天道、天命,这才是他的终极目的。这个礼,特别是礼仪,在孔子看来是神圣的。为什么?就是因为巢里有小鸟待哺,让小鸟得到生长,不要破坏鸟的家。
天生德于予,这个予有普遍性意义,不是一个特殊的命题,不仅仅是对孔子而言。这在人与人的关系上,不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,而是我与同我一样的人的关系,这就是所谓的移情。
2、孔子的生死观 对鬼神的悬置正是对死的重视,但死的意义全在生之中,永恒在人生之中,无限在有限之中,这就是孔子重视人文的原因。但是孔子学说不能归结为仅仅是讲现实性,孔子重视礼仪的主要目的,是为了使人生具有意义,当然也是为了使社会更加文明,包括社会的一种和谐安定,使人能够实现对永恒的追求。但是随着人们意识的启蒙,到了周朝后期,普遍兴起了对天神的怀疑思潮。因为它是生命之源,是价值之源,已经超出了认识的范围。
生是什么?就是生命创造。这种礼仪之所以有宗教性,就在于通过对祖先的怀念、思念之情,表达了对超验性的生命追求,其中包含着生命的无限性意义的追求。那么这就是自然界的言说。6、迅雷风烈必变 表示自然界的神性及人类应采取的态度。
问:我想问一个问题,这个问题是一个感觉,五四运动期间,实际上对传统的儒家文化有一种否定的倾向,通俗的说就是打倒孔家店的倾向。但自然者非今人所谓自然。
郭沫若说,天是自然界,是对的,但是没有说出天的生命创造的意义。其根本意义就是对他人的尊重,对人的人格尊严的尊重。
附二: 《宗教、还是人文?——重新解读孔子》内容提要[2] 前言: 中国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之成为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,即原问题,孔子是这一学说的开创者之一。我不同意现在很多人一讲到天、道或者气的时候就从西方接过一个概念来,不作任何分析,就说成是实体论这样一些方法。所以这也是学与思的问题。重要的是,看他提出了哪些新的东西、怎样解决不同观念之间的关系。由道再到德,由德再到仁,这不仅仅是孔子的思维方式,也是道家老子的思维方式。今天人们所理解的自然,是完全接受西方哲学之后的一种说法,就是指没有生命的自然界,是机械论的、还原论的、因果论的,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的那样一种自然。
比如子产的天道远等等的说法。人是万物中的最尊贵者,孔子以仁说人,这就是对人的尊重。
为什么西周时期的人提出天来代替上帝?这说明已经开始了某种微妙的变化。比如说冯友兰先生就认为,仁是一个真情实感,从这个意义上说,仁就是心理情感。
我们前边讲过,天的言说,是指关于生的道理,所以矩就是天道、天命的法则,也是生命的最高法则。虽然不是上帝的惩罚,但是确实有一种神圣性,所以你不能不畏,不可不畏。
生命的目的性,是不可违背的,人类更不能肆意妄为,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,对自然进行无情的掠夺和破坏,人类应当以敬畏之心来回报自然、亲近自然、热爱自然、尊重自然,以自然界为精神家园,追求人生的幸福。仁体现了儒家的生态观。为什么?这实际上说明自然界的这种现象隐含着对人类的一种警示。无可无不可并不是坐在那不动,什么都不做,做的时候总还是要有选择吧?又比如他说乘桴浮于海,这也是一种选择,如果条件具备,他可以做,诸如此类的话,孔子《论语》里还有很多。
对曾子所说,只是一句话,说是吾道一以贯之,曾子理解为忠恕而已,这在《论语》中有记载。所以孔子主张择善而从,以仁为善。
那么他所志之道是什么?有的学者,比如美国的余英时先生,还有很多学者认为,孔子及其儒家所谓的道,主要是人道,人间之道。他并不是不重视死,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死的意义。
郭店楚简的《语丛一》说:礼因人之情而为之。他的学生子路也恭敬地向这些野雉拱拱手,然后看着这群野雉展展翅膀飞走了。
孔子说: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所以我们说它基本上是一个过程哲学,不是实体论哲学。还有一种看法认为,天道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命运,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命运之天,死生有命的命,知天命就是知道这种不可改变的命运,或者说这个命运不可改变,因而引向听天由命这样一种人生态度。在这一方面,孔子一定是要坚持捍卫这个礼,跟他的学生几次辩论,比如关于鲁国的告朔之羊,每月初一用活羊来祭太庙,实际上这个祭祀活动几乎等于废了,所以他的学生子贡说:干脆把这个祭祀免了算了。
自然界就是最高存在,在自然之上没有神的存在,自然界也没有人那样的目的、那样的意志,因此不会下命令。但是孔子在谈到人格化的天神的时候,多是涉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,而且已经不是西周时期那种威严的、可畏的神灵,而是具有更多人性的、可以与之亲近的一个神。
[1] 原文未分节,这里根据附录提纲加以分节。那么应当说,他体会到并实践了孔子的生死观,这实际上是对他一生的总结。
由于天是自然界,不是神,所以它不言。我是认为我们对西方要学习,我们完全是开放的,不能封闭,这个是肯定的,但是我们不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统统丢掉,这是我们的精神根基,连这个东西都斩断,没有了,那就不知道人往哪里走。
评论留言